新聞活動 News&Activities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2025年工作要點

2025-02-27

2025年是 「十五五」謀篇布局關鍵之年。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社會工作部、應急管理部等有關部門的工作部署,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緊貼「四個服務」,以「改革、創新、提能」為主線,紮實推動協會高質量發展。2025年重點工作如下:

 一、堅持政治建會,始終保持協會發展正確方向

(一)加強黨建引領。根據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委統一部署,按照「兩個覆蓋」要求,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嚴格落實黨支部「七項製度」,強化「兩重兩大一外事」政治把關,組織開展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開展黨建聯建單位交流互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二)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把握新時代災害防禦工作的發展要求和趨勢,自覺服從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切實增強做好災害防禦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社會工作會議和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精神,強化內部治理,為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能力作出新貢獻。

(三)強化作風建設。貫徹落實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和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紀委工作要求,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把嚴黨紀與強黨性結合起來,壓實監督責任,組織部門負責人以上人員簽訂廉潔責任書。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加強風險管控,強化對權力運行製約與監督,定期開展正風肅紀警示教育,構建良好政治生態。

二、堅持服務立會,勇於擔當災害防禦社會責任

(四)加強調查研究。發揮協會跨領域跨部門跨學科的綜合優勢,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政策研究,積極向政府部門提供資政建議;統籌開展工作調研,了解會員單位經營狀況、政策需求及行業訴求,形成有份量的調研報告;完善調查研究做好技術支撐,推進向人社部申請設立「基層安全管理員」新職業。

(五)辦好品牌活動。以「創新賦能防災減災,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題,舉辦2025杭州防災減災大會。組織開展「地震科普 攜手同行」、第三屆安全應急產業博覽會、第五屆國家災害治理與風險保障論壇、第八屆防災減災千場科普講座等活動。舉辦第二屆水域救援技能大賽、第九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應急減災與安全科普短視頻大賽、應急安全知識問答競賽等。

(六)加強信息服務。發布災害領域的「歷史上今天」,引導社會汲取災害事故教訓,增強防災減災意識。組織「全民防災減災公開課」「災害防禦大講堂」,提供政策、標準和專業信息服務。完善工作協同機製,提供全球災害數據信息服務。辦好「會員之家」,定期向會員單位傳遞法規知識、協會要聞、分支機構動態和優秀企業等信息。指導分支機構圍繞各自領域提供專業信息服務。

(七)做好科技支撐。調整協會專家智庫,成立第一屆專家委員會。組織2024年「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獎」評獎工作和開展2025年獎勵申報工作,協助開展首屆「應急管理科技創新獎」評獎工作。創新團體標準合作機製,組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換屆工作,編發《機動車輛急救包》《輕型模塊化應急救援車》等團體標準。組織指導科技成果評價、應急預案、標準製修訂等技術咨詢服務工作。聯合辦好《自然災害學報》《防災減災工程學報》《防災減災學報》科技期刊。加強與《中國減災》雜誌的協辦合作,有序推進雜誌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

(八)建強數字平臺。進一步開發完善數字減災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充分發揮協會的資源優勢和項目公益屬性優勢,建立專業運營辦公室擴大合作資源提升平臺能力,建立區域中心拓展平臺渠道擴大項目落地,使之具備較好的產業生態、品牌知名度和社會公益服務能力。2025年平臺服務受眾突破100萬,具備參與救災的行動能力;完善平臺專業服務能力,基本形成服務模式和全國網絡;為協會內部提供行業線上服務。

(九)組織專業培訓。協助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開展災害信息員培訓。統籌開展年度防災減災救災培訓工作,持續開展面向省市縣應急管理部門和地震部門的定製化培訓,面向社會的防災減災專項能力培訓。組織 「房屋體檢師」「救援直升機空勤員」「通用工程機械救援指揮協同」等培訓教材體系建設。加強分支機構和秘書處人員業務培訓,進一步提升履職能力。

三、堅持改革強會,積極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十)優化分支機構。重點加強安全應急產業、社區治理與風險防範等分會建設,籌建水旱災害、海洋災害等分會,指導應急救援服務分會、風險保障分會等分支機構換屆工作。加強工作調研,借鑒有益經驗,修訂《分支機構機構管理辦法》,組織分支機構年度檢查考評。充分發揮分支機構作用,每年至少承擔1項重點工作任務。 

(十一)加強合作共建。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等兄弟協會合作,推動社會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強與行業龍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共建「災害治理與風險減量中心」「基礎設施災害防禦大數據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科普教育培訓基地」等機構。加強人工智能與防災減災救災服務融合,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

(十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亞洲備災中心常態化合作,依托亞太人道主義緊急救援組織,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及安全應急領域國際交流研討活動,承辦氣象變化與災害風險國際研討會、組織「災害史研究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國際研討會、組織參加印尼應急展,進一步拓展國外訪學的範圍,借鑒好的經驗,傳播中國災害防禦文化。

(十三)製定發展規劃。牢牢把握防災減災救災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結合協會自身特點,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協會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任務進行科學謀劃,研究提出推進協會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四、堅持文化潤會,著力營造協會發展濃厚氛圍

(十四)積極倡導公益文化。大力發展防災減災公益事業,召開第三屆防災減災救災公益大會。創新公益服務機製,推進落實應急小站公益項目。完善協會誌願服務體系,推動構建「公益+」協調機製。協調建立科技創新公益基金,促進防災減災救災科技創新發展。修訂《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積極做好參與應急事件的救援協調準備。 

(十五)深入開展防災宣傳。發揮協會官網和新媒體矩陣的影響力,持續報道行業和協會重大活動,做好動態宣傳。紮實做好「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的科普活動。調整宣傳保障工作機製,拓展宣傳渠道,形成廣泛影響,營造良好的防災文化氛圍。

(十六)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充分發揮分支機構在各自領域的活躍性,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重點開展超大城市治理和建築工程防災減災、城市安全監測預警、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和成果應用、災害風險治理、航空應急救援、海洋災害監測預警、森林草原火險控製、社區應急能力建設、防災減災人工智能、低空應急無人機發展、沿海風險分析和管理等學術論壇。註重災害歷史研究,開展「人文減災的歷史維度」學術研討活動。

五、堅持民主辦會,持續推進協會建設科學發展

(十七)落實民主決策機製。嚴格落實《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章程》,充分發揮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監事在協會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廣泛凝聚共識,加強民主決策,推進健康發展,按計劃組織召開第五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第一屆監事會第一次會議及常務理事會、會長辦公會等重要會議。

(十八)發揮協會自律作用。廣泛宣傳《中國災害防禦協會誠信自律公約》,引導行業公平競爭,擔當社會責任,加強自願、自理和自律,齊心協力助推行業發展。加強誠信建設,自願參與信用評價,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的宣貫工作,增強政策法律意識,自覺服務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

(十九)加強協會體系建設。推動建立與省(市)級防災減災救災社團組織的聯系機製,適時組織召開「全國減災社團工作交流會」,在救災救助、人才培養、公益宣傳等方面加強合作。大力發展會員,進一步擴大會員規模,完善會員服務清單,持續推進「采訪采風」活動。建設學習型協會,積極爭創國家「5A」社團組織。

來源: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網站

來源:中國災害防禦協會